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台阶”这个词有着特别的情感和记忆。它不仅是一种建筑结构,更承载了家庭的希望与奋斗史。李森祥的小说《台阶》通过父亲为建造高台阶新屋的努力过程,展现了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本文将围绕这篇课文,设计一堂生动的教学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掌握文章线索和叙述顺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父辈辛勤付出的感激之情,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出发,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如图片(旧式农村房屋)、视频片段等多媒体素材,并布置预习任务让同学们熟悉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乡村生活的短片,引出话题“台阶”,提问:“你们认为‘台阶’意味着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后导入课文。
初读感知
组织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 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 父亲为什么要造高台阶的新房子?
细读品味
分组讨论:
1. 父亲的性格特点有哪些?
2. 文章是如何表现父亲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的?
每组选代表分享观点,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深度探究
播放电影《背影》片段,对比父子之间不同的爱的表现形式。思考并交流:“你眼中的父亲是怎样的?”
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勤劳善良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我的父亲》,尝试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这堂课旨在通过细腻的文字分析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情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