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它以自然界的风雨为背景,表达了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艺术才华,更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与情感,体会苏轼面对困境时的从容淡定,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但对词这种文学形式的理解还较为浅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同时,考虑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教师还可以借助本词传达出的积极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能够背诵并默写;
2. 理解词中所使用的象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学会运用对比法分析苏轼其他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词的语言美;
2. 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探究词作背后的故事;
3. 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苏轼创作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
2. 培养正确看待挫折的态度;
3. 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词中的象征意义;掌握象征手法的应用技巧。
难点:把握苏轼复杂多面的性格特征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法: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图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难懂之处;
3. 合作交流法:组织小组活动,让成员间相互补充完善观点;
4. 实践体验法:布置课外作业,如模仿写作等实践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讲述一段关于苏轼生平的小故事,比如他在黄州期间如何克服生活困难继续创作的故事,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入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定风波》。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节奏停顿,初步感受诗歌韵律之美。接着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纠正发音错误,共同探讨最佳朗诵方式。
(三)精读解析
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含义,特别强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关键句子,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及联系。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词中出现的自然景物描写,思考这些景物是如何服务于主题思想的。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苏轼的另外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对比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哪些异同点?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苏轼艺术特色的认识。
(五)总结回顾
最后由教师带领全体同学一起回顾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将如何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七、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八、作业布置
1. 背诵默写《定风波》;
2. 查阅资料了解苏轼创作此词时的具体背景;
3.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