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完《搭石》这堂课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情感与审美能力。这篇课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首先,在备课阶段,我反复研读教材,力求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搭石》通过描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们相互谦让、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因此,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之处,让他们明白,看似普通的搭石,实际上承载着乡亲们的善良与和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文中人物行为的看法;最后还安排了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模拟乡亲们摆放搭石的情景,从而加深理解。
然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也发现了几个不足之处。一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后面有些活动未能充分展开;二是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提问的方式过于单一,未能调动起所有同学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今后需要更加细致地规划每节课的内容,并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来吸引每一位学生。
总之,《搭石》这一课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也提醒我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乐趣又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