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就木”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本意是指人临近死亡,身体如同枯木一般衰弱不堪。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带有强烈的警示和哀伤意味。
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多年,历经坎坷。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返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文公。有一次,晋文公在朝堂上询问大臣们关于自己未来的看法。一位老臣回答说:“君王虽然现在地位尊崇,但人终究难逃一死,就像树木一样,最终会归于尘土。”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行将就木”,用来比喻人临近死亡的状态。
释义
“行将”表示将要、即将,“就木”则指靠近树木或进入木头之中,象征生命的终结。因此,这个成语的整体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生命即将结束,气息奄奄。
用法
“行将就木”通常用于描述老年人或者病危者接近生命的终点,也可以引申为事物即将消亡或结束。例如:
- 面对年迈的父亲,他深知父亲已经“行将就木”,于是更加珍惜陪伴的时间。
- 这家公司经营不善,如今已到了“行将就木”的地步。
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具有一定的消极色彩,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调整语气,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近义词
与“行将就木”意思相近的成语有以下几种:
- 日暮途穷:形容处境艰难,前路无望。
-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生命垂危。
-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老年,生命即将结束。
成语故事
通过上述典故可以看出,“行将就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善待身边的人,因为人生短暂,转瞬即逝。
总结来说,“行将就木”是一个充满智慧与警醒意义的成语,它教会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价值,同时也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命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