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掌握鲁迅杂文的特点,理解文章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如何反驳对方观点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2. 学习运用具体事实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及其深刻内涵。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引入:“同学们,在你们心中,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国人又具备怎样的精神特质呢?”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读音,并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2.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3. 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说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深入研读
1. 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论证思路。
- 第一部分(第1-5段):指出当时社会上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情绪,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已经失去了自信。
- 第二部分(第6-9段):反驳错误观点,强调应该看到中国还有大量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再次重申中国人并未失掉自信力。
2. 探讨语言特色
- 鲁迅杂文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请找出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 小组讨论
- 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仍然需要保持这种自信力?
- 如果需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二)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还学会了如何辨别是非曲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文中最后一段话;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它给你的启示。
以上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