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回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二、诗意解析
这首词表面上看是一首描写醉酒生活的闲适之作,但实际上蕴含着辛弃疾对人生、社会以及自我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就奠定了整首词轻松幽默的基调。辛弃疾通过“醉”这一状态,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烦恼与忧愁,追求片刻的欢愉。然而,紧接着“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则透露出他对传统儒家经典的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怀疑并非完全否定,而是源于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深切感受。
下阕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通过对梦境或想象场景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洒脱情怀。最后两句“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更是将这种洒脱推向极致,仿佛连自然界的树木都成为了对话的对象,而词人则以一种戏谑的方式拒绝了外界的援助,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风貌。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通俗易懂:辛弃疾善于运用口语化表达,使得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例如“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等句子,既贴近生活又充满哲理。
2. 对比鲜明:词中既有对醉态生活的描写,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反思;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这种多重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3. 象征意味浓厚:词中的“松”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景物,更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词人通过对松树的态度变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四、高考备考建议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在复习《西江月·遣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把握主题思想:理解词作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尤其是作者对人生意义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 关注表现手法:注意词作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它们如何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辛弃疾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个人经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创作意图。
总之,《西江月·遣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希望每位考生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