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契诃夫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变化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奥楚蔑洛夫在处理案件过程中的态度转变及背后的社会意义;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看似荒诞的行为所揭示出的社会现象。
三、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同时制作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此外,还可以准备一些关于当时俄国社会状况的小视频或图片作为补充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变色龙”这一动物特性引出课文题目,激发学生兴趣,并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 教师提问:“文章围绕什么事件展开?主要人物是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三)精读细品
1. 分析奥楚蔑洛夫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态度的变化:
- 第一次见到赫留金时的态度;
- 听说可能是将军家的狗后的反应;
- 最终确定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后的表现。
2. 探讨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态度波动?
- 这种现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播放一段关于当时俄国社会阶层差异明显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讽刺艺术的魅力所在,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敢于质疑不合理之处。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查阅更多有关契诃夫的作品,选取其中一篇撰写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变色龙
契诃夫
讽刺手法
奥楚蔑洛夫
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