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深沉,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培养感恩之心和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及其情感表达方式,把握“秋天”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 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理解“怀念”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文PPT、相关背景资料、配乐朗读音频。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秋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提问:“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它带给你怎样的情感?”引出课题《秋天的怀念》,并介绍作者史铁生,简要说明其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速、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2. 梳理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回忆母亲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板书要点:
- 时间线:双腿瘫痪后 → 母亲病重 → 母亲去世 → “我”明白母爱
- 母亲形象:坚强、温柔、无私、隐忍
(三)细读品味(20分钟)
1. 分析细节描写:
选取文中几个典型段落,如“她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动作、语言背后的情感。
2. 探讨“秋天”的象征意义:
提问:为什么题目是“秋天的怀念”?秋天在文中有什么特殊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然景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3. 情感体验: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作者,面对母亲的病情,你会怎么做?你是否曾因自己的任性而伤害过亲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实际: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谈谈他们是如何表达爱的。
2. 布置小练笔:
写一段话,描述你最想对亲人说的一句话,表达你的感激或歉意。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秋天不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希望同学们珍惜身边的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笔,字数不少于300字。
2.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以情感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略显仓促,今后应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控。
七、板书设计
```
《秋天的怀念》
┌───────────────┐
│母亲的形象 │
│坚强温柔无私│
└───────────────┘
↓
┌───────────────┐
│秋天的象征意义 │
│逝去怀念情感│
└───────────────┘
↓
┌───────────────┐
│感恩珍惜爱 │
└───────────────┘
```
---
备注: 本教学设计注重情感体验与文本细读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与亲情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