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在中医传承的漫长历史中,师承制度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医道精神的延续。作为一名中医师承的学生,我有幸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学习,这段跟师经历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逐渐体会到“师承”二字背后所承载的责任与使命。
初入师门时,我对中医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上,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但面对真实的病人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师傅常说:“学医不难,难的是懂得看病。”这句话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中医不仅仅是背诵《伤寒论》或《黄帝内经》,更重要的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悟性。
在跟师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脉象,以及他们的情绪变化。师傅总是叮嘱我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可偏废。每一次随诊,我都认真记录病人的症状、治疗过程和疗效反馈,回去后反复思考,不断总结。这种实践与反思的结合,使我的临床思维逐渐成熟。
除了技术上的指导,师傅还特别注重医德的培养。他常说:“医者,仁心为本。”在一次治疗中,一位年迈的患者因病情复杂而情绪低落,师傅耐心倾听,细致开方,并亲自为其煎药,亲自送至家中。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明白了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治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逐渐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师傅教我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用药方式。他常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来提醒我,中医讲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生搬硬套。
此外,师傅还鼓励我多读经典,深入研习古籍,同时也要关注现代医学的发展。他说:“中医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发展需要传承与创新并重。
通过这段时间的跟师学习,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更加坚定了走中医这条路的决心。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在师傅的引领下,我会不断进步,成为一名真正有担当、有医术、有仁心的中医人。
—— 一名中医师承学员的跟师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