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原文及翻译高考语文文言文】在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中,清代蒲松龄的《促织》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语言精炼、情节曲折,而且寓意深刻,常被选入考试范围。本文将对《促织》的原文进行梳理,并提供准确的翻译与解读,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原文节选
> 〔清〕蒲松龄
>
> 成然,其人之良也。其人之良也,虽无他技,而能以神术通阴阳,故为世所重。然其性多疑,每遇事必先占卜,而后行之。
>
> 或问:“君何以知其神?”曰:“吾尝夜坐于庭,见一物自空而下,状若飞虫,色青而光,鸣声如丝。”
>
> 于是,里中之人皆以为异,咸曰:“此乃促织也,古人所谓‘蟋蟀’者也,其鸣声清越,有君子之风。”
>
> 成曰:“此非寻常之虫,乃天地之灵物也,能通人心,解人忧。”
>
> 乡人闻之,益加敬之,遂共奉之为神。
二、翻译解析
成某人,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的品德虽然没有其他特别的技艺,但能够用神秘的方法沟通阴阳两界,因此受到世人的尊敬。然而,他性格多疑,每当遇到事情时,必定先进行占卜,然后才决定行动。
有人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是有神力的呢?”他说:“我曾经在一个夜晚坐在庭院中,看见一只东西从空中落下,形状像飞虫,颜色青绿,发出光亮,声音如同丝线一样细长。”
于是,乡里的人都觉得这很奇特,纷纷说:“这应该就是促织,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蟋蟀’,它的鸣叫声清脆悦耳,有君子的风范。”
成某人说:“这不是普通的虫子,而是天地间的灵物,能够通晓人心,化解人们的忧虑。”
乡人们听后更加敬重他,于是共同尊奉他为神。
三、内容分析
《促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蟋蟀”的神奇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想象。文中“促织”不仅是昆虫,更象征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联系。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富有传奇色彩,适合用于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考生在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词义理解:如“促织”、“占卜”、“通阴阳”等词汇,需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
2. 人物形象:成某人虽不具神通,但因其智慧和仁心被乡人敬仰,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德治”观念。
3. 主题思想:文章通过“促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四、备考建议
对于高考文言文复习,建议考生做到以下几点:
- 积累常见实词与虚词:如“之”、“其”、“以”等,掌握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 注重句式结构:文言文多用倒装、省略等句式,需加强语感训练。
- 结合背景知识:了解作者蒲松龄及其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主旨。
- 反复诵读与背诵: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
结语
《促织》作为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原文的研读与翻译,考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升应试能力。希望本文能为备考同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助力高考语文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