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加与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00以内两位数的加法与减法,能够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算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 难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特别是在连续进位或连续退位时的操作步骤。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练习本。
-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吧!小明有35元钱,他买了一个书包花了18元,还剩下多少钱?”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出“减法”的概念。接着出示另一个例子:“小红有27个苹果,妈妈又给她买了15个,她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出“加法”。
2. 新知讲解(15分钟)
- 加法教学:
- 教师示范用竖式计算27 + 15。
- 强调个位对齐,十位对齐,从个位开始计算。
- 讲解进位的规则:“个位相加满10,要向十位进1。”
- 减法教学:
- 教师演示用竖式计算35 - 18。
-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 讲解退位的规则:“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
3. 动手操作(10分钟)
- 学生使用小棒进行加减法的实物操作,帮助理解数位和进退位的概念。
-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题,如:46 + 27 = ?;53 - 19 = ?
-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查,教师抽查个别学生进行讲解。
5. 拓展提升(5分钟)
- 出示一道稍复杂的题目:“小明有42元,买了一支笔花了17元,又买了两本笔记本,每本8元,他还剩多少钱?”
- 引导学生分步计算,先减后加,锻炼综合运用能力。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减法的计算顺序和注意事项。
- 学生自评:你今天学会了什么?哪里还有不懂的地方?
- 教师点评: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鼓励其他同学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
- 完成练习册第12页的加减法练习题。
- 尝试用竖式计算:34 + 28 = ?;67 - 39 = ?
六、板书设计:
```
27 35
+15 -18
---- ----
42 17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结合动手操作和练习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进位和退位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计算准确率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