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洋文轻母语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在当今这个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学习蔚然成风,似乎掌握一门“洋文”就等于拥有了通往世界的通行证。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正在悄然发生——我们越来越忽视自己的母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丧失对本民族语言的感知与理解。
“重洋文轻母语”,听起来像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但现实却远比想象中严峻。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从小便送他们去上各种外语培训班;学校里,英语课时远远超过语文课;甚至连一些成年人也热衷于用“洋文”来装点自己,仿佛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才是有文化的表现。
可问题是,当我们的母语被冷落,我们是否真的在走向文明?其实不然。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汉语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母语都说不好,又如何真正理解自己的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网络语言、流行语、外来词的泛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无厘头”的表达方式,甚至在正式场合也习惯性地夹杂英文词汇,仿佛这样才显得“国际化”。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一种文化认同的缺失,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
有人说,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全球化让语言变得多元。但多元并不意味着抛弃本源。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包容与尊重的并存,而不是以牺牲自身文化为代价。我们要学会在世界舞台上发声,也要让世界听到我们自己的声音。
因此,我们不应再盲目追捧“洋文”,而应重新审视母语的价值。从孩子抓起,重视语文教育;从个人做起,提升语言素养;从社会层面出发,营造尊重母语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成为“数典忘祖的新文盲”,真正成为一个既有国际视野,又不失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语言是根,文化是魂。让我们珍视母语,守护文化,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