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一、活动主题:
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时间: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下午第一节课
三、活动地点:
各班级教室
四、参与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及班主任
五、活动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校园欺凌,认识其危害性;
2.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 提高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
4. 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
六、活动准备:
1. 班主任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案例等;
2. 制作PPT课件,内容包括视频、图片、案例分析等;
3. 准备讨论问题和情景模拟材料;
4. 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我心中的安全校园”手绘或文字表达。
七、活动流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由班主任播放一段关于校园欺凌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经历过或听说过类似的事情?你觉得这些行为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
- 解释什么是校园欺凌,包括身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交排斥、网络欺凌等;
- 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如心理创伤、学业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
- 强调校园欺凌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违法行为。
3. 案例分析(10分钟)
展示几个真实或虚构的校园欺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 案例中的欺凌者和受害者分别有哪些行为?
- 如果你是受害者,你会怎么做?
-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选择沉默还是帮助?
4. 情景模拟(10分钟)
班主任设计几种常见的校园欺凌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例如:
- 遭遇言语侮辱时如何应对;
- 发现同学被欺负时应如何处理;
- 如何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5. 互动交流(10分钟)
开放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校园欺凌的看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
6. 总结与倡议(5分钟)
班主任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倡议:
- 不做冷漠的旁观者,勇敢说“不”;
- 相互尊重,建立友爱的同学关系;
- 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不要独自承受。
7. 作业布置(课后)
每位学生完成一份“我心中的安全校园”手写或绘画作品,并在班级展示区张贴。
八、活动延伸:
- 在班级设立“心灵树洞”,鼓励学生匿名倾诉烦恼;
-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 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共育机制,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九、注意事项:
1. 班主任要营造轻松、开放的氛围,避免学生因害怕而隐瞒真实想法;
2. 对于有心理压力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关注和疏导;
3. 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要收集反馈意见,为今后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十、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校园欺凌的认识,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班会也为师生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内容和形式,确保活动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