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体会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与眷恋。
2. 掌握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如意象运用、节奏感等。
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金柳”“青荇”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意义。
- 难点: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从留恋到释然的情感升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随后提问:“如果你要离开一个曾经让你难忘的地方,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引发学生思考,并自然过渡到《再别康桥》的学习。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基调。教师提示关注诗中出现的自然景物,如“云彩”“波光”“柔波”等,并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初读后的感受。
3. 深入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诗歌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引导学生体会“轻轻”的反复使用,表达出一种不舍却又不愿打扰的温柔情感。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分析“金柳”这一意象,结合“新娘”比喻,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 第三段:“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强调“招摇”一词的拟人化效果,展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深情寄托。
- 第四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讨论“不能放歌”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克制。
- 第五段:“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对比开头与结尾,总结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从最初的留恋到最后的释然。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你认为诗中哪些意象最打动你?为什么?
- 诗人为什么选择“再别”而不是“再见”?
- 这首诗给你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
各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诗歌中蕴含的细腻情感与艺术美感。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展示徐志摩的其他作品片段,如《偶然》《沙扬娜拉》,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情感表达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6.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生命之歌。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关注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最美的离别场景”,要求结合诗歌中的情感元素。
2. 诵读《再别康桥》,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和节奏朗诵,体会情感变化。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但在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