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艺术:自画像(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一、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与表达,了解自己的面部特征,激发对自我形象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
3. 体验创作的乐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审美意识。
二、活动准备:
- 镜子若干(每人一面)
- 白纸、彩色笔、蜡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 自画像范例图片或教师示范画
- 背景音乐(轻柔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自画像”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觉得画中的人是谁?”
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出“自画像”的概念。教师简单介绍自画像的含义,让幼儿明白这节课是画“自己”。
2. 观察与讨论(8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使用镜子观察自己的脸部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头发等。
鼓励幼儿互相观察,并说说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例如:“你的眉毛是弯弯的,我的眉毛是直直的。”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特点,如“我喜欢戴眼镜”“我有一双大眼睛”等。
3. 教师示范(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或大纸上进行简单的自画像示范,边画边讲解:“先画一个圆圆的脸,再画上眼睛、鼻子、嘴巴……”
提醒幼儿注意比例和位置,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
4. 幼儿创作(15分钟)
幼儿开始独立完成自画像,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
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适当帮助,但尽量让幼儿自己完成。
5. 展示与分享(7分钟)
完成后,教师组织幼儿将作品贴在展示墙上或轮流介绍自己的画。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画的是谁,画了哪些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表扬幼儿的创意和努力。
四、延伸活动建议:
- 在区域角投放更多绘画材料,鼓励幼儿继续创作。
- 开展“我的朋友”主题画,进一步拓展幼儿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 结合语言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提升表达能力。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绘画。部分幼儿在细节刻画上还需加强,如五官的位置、比例等。今后可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的观察练习,逐步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大班幼儿,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