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一、前言
在土木工程中,桩基础是一种常用的深基础形式,广泛应用于软弱地基或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某拟建建筑物的地质条件和荷载情况进行分析,合理选择桩型、确定桩的数量、布置方式及承载力计算,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一栋六层住宅楼,总建筑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层分布如下:
- 杂填土:厚约1.2m
- 粉质黏土:厚约2.8m
- 中砂:厚约4.0m
- 圆砾石:厚约5.0m
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下1.5m处,对桩基施工有一定影响。
三、设计依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 建筑物荷载标准值及结构布置图
4. 地质勘察报告
四、桩型选择与布置
根据地质情况和荷载要求,选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桩),桩径为Φ400mm,壁厚为80mm,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采用静载试验法与经验公式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桩布置采用矩形网格布置,桩距为2.5m×2.5m,共布置24根桩,桩长根据持力层深度确定为12m。
五、单桩承载力计算
1. 桩侧阻力计算:
根据规范,桩侧摩阻力按土层分段计算,各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下:
- 杂填土:qsk=20kPa
- 粉质黏土:qsk=40kPa
- 中砂:qsk=60kPa
- 圆砾石:qsk=80kPa
桩长12m,其中圆砾石层为有效持力层,长度为5m,其余为粉质黏土和中砂。
计算桩侧总摩擦力:
$$
Q_{s} = \sum q_{sk} \cdot A_{s} = (20 \times 1.2 + 40 \times 2.8 + 60 \times 4.0 + 80 \times 5.0) \times \pi \times 0.4 \div 4 = 125.6 \, \text{kN}
$$
2. 桩端阻力计算:
根据规范,桩端阻力取值为:
$$
q_{pk} = 1200 \, \text{kPa}
$$
桩端面积:
$$
A_p = \frac{\pi}{4} \times 0.4^2 = 0.1257 \, \text{m}^2
$$
则桩端承载力:
$$
Q_{p} = q_{pk} \times A_p = 1200 \times 0.1257 = 150.84 \, \text{kN}
$$
3.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
R_a = \frac{Q_s + Q_p}{2} = \frac{125.6 + 150.84}{2} = 138.22 \, \text{kN}
$$
六、群桩承载力验算
根据规范,群桩承载力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
R_{a,\text{群}} = n \times R_a - \Delta R
$$
其中,n为桩数,ΔR为群桩效应修正系数,根据桩距与桩径比(s/d=6.25)查表得ΔR=10%。
$$
R_{a,\text{群}} = 24 \times 138.22 - 0.1 \times 24 \times 138.22 = 3156.48 - 315.65 = 2840.83 \, \text{kN}
$$
七、承台设计
承台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为4.0m×4.0m×0.8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采用HRB400级。
根据上部结构传来的轴力与弯矩,计算承台底面反力,并进行承台抗冲切、抗剪、配筋等计算。
八、结论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完成了对拟建建筑物桩基础的设计与计算,包括桩型选择、布置方式、承载力计算以及承台设计等内容。结果表明,所选桩基方案满足结构安全与经济性的要求,能够有效传递上部结构荷载至深层稳定土层,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九、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3. 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