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课堂实录】【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授课教师】李老师
【教学班级】初二(3)班
【教学内容】《醉翁亭记》
一、导入新课
李老师走上讲台,微笑着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醉翁亭记》。这篇文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它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更是一篇表达人生哲理的佳作。”
学生们纷纷抬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李老师继续说:“大家知道‘醉翁’是谁吗?其实,这位‘醉翁’就是欧阳修自己。那么,他为什么叫‘醉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李老师请学生齐读课文,随后提问:“文章开头提到‘环滁皆山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一下滁州的地理位置吗?”
一位学生回答:“意思是滁州周围都是山,说明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李老师点头肯定,并补充道:“没错,这样的环境也为后来的‘醉翁亭’提供了自然背景。”
接着,李老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重点讲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借景抒情、寄情山水的情感。
三、深入品析,理解情感
在分析“醉翁之意不在酒”时,李老师问:“你们觉得欧阳修真的只是喜欢喝酒吗?还是他有更深的含义?”
学生们开始讨论,有的说:“可能他是在表达对生活的满足感。”有的说:“他可能是想通过饮酒来忘却烦恼。”
李老师总结道:“这正是这篇文章的妙处。欧阳修虽然表面上看似沉醉于酒,但实际上他真正享受的是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的情怀。这种‘醉’是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精神状态。”
四、语言赏析,品味文采
李老师带领学生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并引导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些句子。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一片浓荫。”一位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其他同学也纷纷模仿。
李老师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强调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深远。
五、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在课堂的最后,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我们生活在欧阳修的那个时代,你觉得你也会像他一样,选择‘醉’在山水之间吗?”
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说:“如果生活压力大,我也想找个地方放松一下。”还有的说:“我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其实也需要像‘醉翁’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栖息地。”
李老师点头回应:“是的,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它也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启发。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放慢脚步,感受身边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
李老师总结道:“《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更是一篇抒情的文章。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古文时,不只是记住字词,更要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
3. 课外阅读欧阳修的其他作品,如《秋声赋》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兴趣。整体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