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掌握在整数范围内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 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练习纸。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题:“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数量必须是整数。你能帮他找出可能的分配方式吗?”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分法,并列出算式:12 ÷ 1 = 12,12 ÷ 2 = 6,12 ÷ 3 = 4,12 ÷ 4 = 3,12 ÷ 6 = 2,12 ÷ 12 = 1。
教师提问:“这些算式中,12和1、2、3、4、6、12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1. 引导学生观察上述算式,发现12可以被1、2、3、4、6、12整除,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而12是这些数的倍数。
2. 教师讲解“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 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即a ÷ b = c,c为整数),那么b就是a的因数,a是b的倍数。
- 注意: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是相对的,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因数或倍数,必须说明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3. 举例巩固:
- 例如:6 ÷ 2 = 3,所以2是6的因数,6是2的倍数。
- 再如:15 ÷ 5 = 3,所以5是15的因数,15是5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10分钟)
1. 分组讨论:请每组找出18的所有因数,并写出18的倍数(至少5个)。
2. 小组汇报:各组派代表展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教师总结: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个数是无限的。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基础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① 3是9的因数。
- ② 10是2的倍数。
- ③ 5是15的因数。
- ④ 12是3的倍数。
2. 提高题:写出12的因数和10的倍数(至少5个)。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及其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35页的练习题。
2. 找出15的所有因数,并写出15的前五个倍数。
六、板书设计:
```
倍数和因数
因数:能整除某数的数
倍数:能被某数整除的数
例:12 ÷ 2 = 6 → 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和练习巩固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之间关系的理解,避免混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