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例研磨】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为研究对象,围绕文本内容、教学目标、课堂实施及教学反思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案例。
《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富有哲理与情感的叙事散文,讲述了主人公艾尔则阿·布菲在荒漠中坚持种树,最终改变生态环境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染力,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与奉献的意义等主题。因此,该课不仅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更是对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种熏陶。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人物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并能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置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其次,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难以满足现代课堂的需求,教师应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参与感。例如,在讲解牧羊人种树的过程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牧羊人,体验他面对困难时的心理活动,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再次,重视文本细读。《植树的牧羊人》虽篇幅不长,但细节丰富,蕴含深意。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写环境变化的语句,分析其象征意义;同时,通过对牧羊人行为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核心主题。
最后,加强拓展延伸。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可适当引入相关作品或现实案例,如环保题材的影视作品、当代植树英雄的事迹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植树的牧羊人》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堂极具教育意义的语文课。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与情感的共鸣。未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此类课例研磨也将成为推动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