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师说》的基本内容和作者韩愈的写作意图。
-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论述效果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思考“尊师重道”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古代教育思想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师生观。
- 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老师、虚心求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 理解作者关于“师道”与“从师”的观点。
- 难点:
-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举例等手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韩愈写此文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文言词语解释,初步了解作者韩愈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是否曾经因为老师的教导而受益良多?”
引导学生思考“师”的重要性,引出课题《师说》。
2. 文本初读(10分钟)
-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与停顿。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懂的字词。
- 教师讲解部分难词,如“传”、“受”、“耻”、“惑”等。
3. 内容分析(20分钟)
- 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 通过对比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的态度,揭示当时社会轻视师道的现象。
-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说明“圣人无常师”,进一步强调从师的重要性。
- 第四段:总结全文,呼吁人们重视师道,端正学习态度。
4. 语言赏析(15分钟)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引用等。
- 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 举例说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真正的“师”应具备的职责。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师”是否仍然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作用?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尊师重道”的理解。
-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教育制度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异同。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师道”的重要性。
-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师”的理解和看法。
五、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文本初读
3. 内容分析
4. 语言赏析
5. 拓展延伸
6. 小结与作业
四、教学反思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师说》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师”的价值与意义,并鼓励他们结合现实进行反思。今后可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