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在山那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在山那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现代诗,作者王家新。这首诗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对“山那边”的向往与追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诗歌语言简洁、意象鲜明,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心理发展迅速,但认知水平仍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形象去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表现手法。
- 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提高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感悟诗歌所传达的理想与希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内涵。
五、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诵音频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及创作背景,思考“山那边是什么”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展示图片:山区孩子上学的照片或“山与海”的对比图。
2. 提问激趣:“你有没有想过,翻过一座山之后,会看到什么?”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首诗——《在山那边》,看看诗人笔下的‘山’和‘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2. 教师播放朗诵音频,学生跟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3. 提问交流:
- 诗中“我”是谁?
- “山那边是什么”?
- 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情绪?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解读:
- 描写“我”小时候对“山那边”的好奇与憧憬。
- 讲述“我”一次次翻越山岭,却始终没有看到“海”。
- 第三段:写“我”终于明白,“山那边”其实是“海”,而“海”需要努力才能到达。
2. 小组讨论:
- “山”和“海”分别象征着什么?
- 为什么说“山那边是海”?
- 你有没有类似“翻山越岭”的经历?
3. 教师点拨:
- “山”象征困难、障碍;“海”象征理想、希望。
- 诗歌通过“我”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情感共鸣: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谈谈自己心中的“山”和“海”。
-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山那边”是什么,并分享给大家。
2. 文化链接:
- 介绍王家新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主题。
- 拓展阅读:推荐其他关于“梦想与坚持”的诗歌或文章。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
- 诗歌的象征意义
- 理想与坚持的关系
- 个人成长与人生追求
2. 教师总结:
- “山”是现实,“海”是理想。每一个人都要勇敢地面对“山”,坚定地走向“海”。
- 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海”。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山”与“海”》,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2. 背诵全诗,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七、板书设计
```
在山那边
山 —— 困难、障碍
海 —— 理想、希望
坚持 —— 实现梦想的关键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课堂的参与度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