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梳理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梳理,跪求好心人,拉我一把!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19:58:13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梳理】《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本文通过对游历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志向与坚持的思考。在文言文学习中,《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文言词汇、句式结构、语法现象等都值得深入分析和掌握。

一、通假字

1. “有碑仆道”中的“仆”

“仆”通“扑”,意为倒下。原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意思是:有一块碑倒在地上,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

2. “盖音谬也”中的“盖”

“盖”通“盍”,表示“大概”。原句:“盖音谬也。”意为:大概是声音错乱了。

二、古今异义词

1.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很、极。

原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意为:世间奇妙、壮丽、不寻常的景象,常常出现在险峻遥远的地方。

2. “至于”

古义:到……地方。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说明。

原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意为:到了幽暗昏暗、迷惘难辨的地方,又没有外物来帮助,也不能到达那里。

三、词类活用

1. “名之曰‘褒禅’”中的“名”

名词作动词,意为“命名”。

原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其后名之曰‘褒禅’。”

2. “入之甚寒”中的“寒”

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感到寒冷”。

原句:“入之甚寒。”意为:进入洞中感觉非常寒冷。

3. “火尚足以明也”中的“明”

形容词作动词,意为“照明”。

原句:“火尚足以明也。”意为:火把还足以照明。

四、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原句:“此余之所得也。”

意为:这是我所得到的体会。

“也”表判断,属于典型的判断句式。

2. 省略句

原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省略主语“我”,完整句应为:“我与四人拥火以入。”

3. 状语后置句

原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正常语序应为:“古人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之观,往往有得。”即“古人对于天地山川等的观察,常常有所感悟”。

五、重点实词解释

| 词语 | 解释 |

|------|------|

| 褒禅 | 山名,即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的褒禅山。 |

| 浮图 | 佛教僧人。 |

| 弃疾 | 同“弃”,放弃。 |

| 窈然 | 深远的样子。 |

| 炽然 | 光亮的样子。 |

| 阴阳 | 指山的北面和南面。 |

| 于是 | 在这个时候。 |

| 以故 | 因此。 |

| 夫 | 发语词,用于引出议论。 |

六、重点虚词用法

1. “以”

- 表目的:如“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用来追求思想的深刻)。

- 表原因: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此后来称它为“褒禅”)。

2. “者”

- 表示停顿,引出名词性成分。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表示判断,如“此余之所得也。”

3. “则”

- 表承接,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么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无法走到尽头。)

七、主题理解与写作特色

《游褒禅山记》不仅是对一次登山游历的记录,更是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文章通过叙述游山的经历,引申出对人生志向、毅力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体现出王安石“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文中语言简练,富有逻辑性,善于运用对比和递进手法,使文章层次分明,说理透彻,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结语

《游褒禅山记》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其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材料。通过对其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升古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