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求路过的神仙指点,急急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9 06:50:15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对圆明园被毁的痛惜之情及对侵略者行为的愤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圆明园的历史价值及其毁灭的悲剧性。

-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曾经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圆明园昔日图片,并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展示圆明园的辉煌景象。

教师引导:“圆明园曾被誉为‘万园之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然而,它却在一场浩劫中化为废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圆明园的毁灭》,去感受那段历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圆明园有哪些特点?它的毁灭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品析,深入理解(20分钟)

1. 第一段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宏伟、布局巧妙”等关键词,体会其非凡价值。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万园之园”的理解。

2. 第二段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圆明园文物丰富的句子,如“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

教师提问:“这些文物代表了什么?它们为何珍贵?”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3. 第三段分析: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1860年10月6日……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并提问:“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教师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的愤怒与惋惜。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圆明园遗址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沉重。

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人,面对这样的灾难,你会怎么做?”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历史的反思。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圆明园不仅是建筑的毁灭,更是民族尊严的丧失。

布置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我心中的圆明园》;

2. 收集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但在情感引导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使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教训与责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