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13精卫填海》优质公开课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词语“溺”“堙”等含义,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精卫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勇于面对困难、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人物形象。
- 难点:体会精卫精神,感悟神话背后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图片、动画等)
- 黑板、粉笔
- 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预习、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填海’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激发兴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出课题《精卫填海》。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尝试理解大意。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朗读和书写(如“溺”“堙”等)。
3. 分组讨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教师逐句讲解课文,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
-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解释:“炎帝”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少女”指小女儿,“名曰”是“名叫”的意思。
-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解释:“溺”是落水,“不返”是没有回来,“故”是因此,“为”是成为。
-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解释:“衔”是叼着,“堙”是填平,“东海”是大海。
2. 提问引导:
- 精卫为什么要去填海?
- 她是怎么做的?
- 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小组合作,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播放《精卫填海》动画短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
2. 讨论交流:
- 如果你是精卫,你会怎么做?
-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 教师总结:
精卫虽然渺小,但她的坚持和毅力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精卫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2句。
2. 写一段话,说说你心中的“精卫精神”。
3. 收集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
精卫填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
炎帝之女,名曰女娃
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化为精卫,衔木石填海
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节奏的把握,避免因文言难度过大而影响学生的参与度。今后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