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杜甫《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
- 掌握诗中关键意象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与艺术手法。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漂泊无依、孤独忧思的情感,体会其心系家国、忧民情怀。
-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文学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 难点:体会“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等诗句所营造的意境及其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
- 教学卡片、课堂讨论题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杜甫的短视频或展示唐代社会背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如果你独自漂泊在外,夜晚看到江边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出课题——《旅夜书怀》。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出生字词。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感情。
-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组讨论:结合注释,逐句分析诗意。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描绘了怎样的环境?传达出什么情感?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画面感如何?有何象征意义?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结尾句有何深意?为何用“沙鸥”作比?
- 教师点拨:
- 分析“细草”“微风”“危樯”等意象,感受孤寂与渺小。
- 结合“星垂”“月涌”等壮阔景象,对比诗人内心的落寞。
-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在漂泊中仍心系国家、怀才不遇的复杂情感。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杜甫其他作品片段(如《登高》《春望》),比较风格异同。
- 讨论:杜甫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他的情感表达有何特点?
5.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旅夜书怀》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更是一首体现诗人精神风貌的佳作。
- 学生谈收获:你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你对杜甫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以“我眼中的杜甫”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 背诵并默写全诗,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五、板书设计:
```
《旅夜书怀》
——杜甫
【意象】细草 微风 危樯 星垂 月涌
【情感】孤独 忧思 怀才不遇 心系家国
【手法】对比 对偶 意境深远
【主题】漂泊之苦,人生感慨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但在时间分配上可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可适当延长,确保学生充分参与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