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再别康桥》(作文2100字及初一读后感)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再别康桥》(作文2100字及初一读后感),这个怎么弄啊?求快教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30 18:46:59

《再别康桥》(作文2100字及初一读后感)】在初中的语文课上,我第一次读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段,却像一幅水墨画一样,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不仅让我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也让我开始思考“离别”这个词背后的意义。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1928年重返剑桥大学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他用细腻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再次来到康桥时的心境。康桥,也就是剑桥大学所在的那条河畔,是徐志摩曾经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他来说,这里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地点,更是一段青春、梦想与回忆的象征。

读这首诗时,我仿佛能看见那个穿着长衫的青年,独自走在康桥的石板路上,耳边是轻轻流淌的河水声,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他站在桥头,望着熟悉的景色,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他不是来告别,而是来重逢,可是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一切都变了,连他自己也似乎变得陌生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几句诗,是我最喜爱的部分。它们简单却富有深意,像是一个温柔的告别,又像是一个无声的问候。诗人在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大哭大喊,也没有悲痛欲绝,而是用一种平静而优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到很震撼。

在初一的年纪,我对“离别”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深刻。以前,我总是觉得离别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别,或者家人之间的短暂分离。但读了《再别康桥》之后,我开始明白,离别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离开,更是心灵上的变化。有时候,我们离开一个地方,不只是为了去另一个地方,而是为了寻找新的自己。

诗中的“金柳”、“波光”、“水草”等意象,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它们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也让我明白了诗歌的魅力所在。徐志摩用这些简单的景物,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这种手法让我非常佩服。他不直接说“我很想你”,而是用“金柳”来暗示,用“波光”来表现内心的波动。

我还特别喜欢诗中关于“梦”的部分。他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里的“梦”不仅仅是指夜晚的梦境,更像是他对过去时光的一种怀念和追忆。他把康桥比作一个梦,一个美丽的梦,而当他离开的时候,这个梦也渐渐远去了。

通过这首诗,我也学会了如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前,我总觉得写作文很难,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但现在,我觉得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比如,我可以写下自己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的不舍,也可以写下对某个地方、某段时光的怀念。

《再别康桥》让我明白,人生中有很多离别,但每一次离别都是成长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但我们可以在心中保留那些美好的回忆。就像徐志摩一样,即使离开了康桥,他依然会记得那里的一切,因为那是他生命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此外,这首诗还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理解。美不仅是外表的漂亮,更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康桥的美,不在于它的风景有多壮观,而在于它承载了徐志摩的情感和记忆。正是这种情感,让康桥变得与众不同。

读完《再别康桥》,我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我不再认为时间是无限的,而是意识到每一刻都值得珍惜。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现在的学校,离开现在的家,但我希望那时的我,也能像徐志摩一样,带着一份温柔和感激,走向新的旅程。

总的来说,《再别康桥》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希望以后还能读到更多这样的作品,让它们陪伴我走过更多的岁月。

通过这篇读后感,我不仅加深了对《再别康桥》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只要用心去读、去写,每个人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文章。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