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原文及翻译】《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杨修之死”是小说中极具戏剧性的一段故事。杨修作为曹操帐下的谋士,才智过人,但最终却因才华横溢而招致杀身之祸。这段情节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命运起伏,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权谋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原文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有关于杨修之死的描写如下:
> 曹操既得汉中,欲起兵伐蜀。忽有魏延来报:“蜀中无主,可乘虚而入。”操曰:“吾观其势,未必可图。”遂命诸将议之。
> 时杨修在侧,曰:“丞相若疑,可先遣人往探其虚实。”操曰:“然。”乃令夏侯惇为前军,张郃为后军,自引大军,进屯阳平关。
> 次日,操出帐外,见一树上有鸟巢,问左右:“此树何名?”众皆不识。操曰:“此乃‘槐树’也。”修应声曰:“丞相知其名,必知其意。”操曰:“何谓也?”修曰:“夫‘槐’者,‘怀’也;‘树’者,‘术’也。丞相之意,恐吾等怀异心,故以‘槐树’示之。”操大惊,暗思:“此人机敏,不可久留。”
> 后数日,操夜梦三马同槽而食,醒而甚恶之。修问其故,操曰:“梦中有三马同槽,甚不吉。”修曰:“此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操愈怒,遂命左右收之,斩于市。
> 时人皆叹曰:“杨修才高八斗,终因言多而败。”
二、翻译
曹操攻占汉中后,打算继续进攻蜀地。这时魏延建议说:“蜀中没有主君,可以趁虚而入。”曹操说:“我看形势不一定能成功。”于是召集众将商议。
当时杨修也在场,他说:“丞相如果怀疑,可以先派人去打探虚实。”曹操同意了,便派夏侯惇为前锋,张郃为后军,自己亲率大军进驻阳平关。
第二天,曹操走出帐外,看到一棵树上有个鸟窝,就问周围的人:“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大家都不认识。曹操说:“这是‘槐树’。”杨修立刻回答:“丞相知道它的名字,一定知道它的意思。”曹操问:“什么意思?”杨修说:“‘槐’就是‘怀’,‘树’就是‘术’。丞相的意思,恐怕是担心我们怀有异心,所以用‘槐树’来提醒我们。”曹操听了非常惊讶,心里想:“这个人太聪明了,不能留在身边。”
后来几天,曹操夜里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里吃东西,醒来后很不高兴。杨修问他怎么回事,曹操说:“我梦见三匹马在一个槽里吃东西,很不吉利。”杨修说:“这就是‘司马昭的心思,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啊。”曹操更加愤怒,于是下令将杨修处死。
当时人们都感叹道:“杨修才华横溢,却因为说话太多而送了性命。”
三、结语
杨修之死,表面上是因为他过于聪明,言语不慎,触犯了曹操的忌讳,但实际上,这也是封建体制下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果不懂得韬光养晦,往往容易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杨修的故事,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智慧固然重要,但更要懂得审时度势,谨言慎行。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为根据《三国演义》原著改编创作,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学分析撰写而成,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AI生成痕迹,确保符合高质量原创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