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资料]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资料],这个怎么操作啊?求手把手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18:54:37

《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资料]】《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旨在阐述“从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思想深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篇目之一。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人物,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应有实际内容和道德教化作用。其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雄奇奔放,气势磅礴,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写作背景

《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士大夫阶层普遍认为向别人学习是丢脸的事情,甚至将“从师”视为低贱的行为。韩愈对此深感忧虑,因此写下此文,呼吁人们重视学习,尊重教师,提倡“尊师重道”。

三、文章结构分析

全文共四段,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1.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论述了“圣人无常师”,说明无论地位高低,只要能解惑,都可以成为老师。

2. 通过对比“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同态度,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并指出这种观念的危害。

3.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说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进一步论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4. 第四段:总结全文,提出“余嘉其能行古道”,表达对李蟠能够“不拘于时”的赞赏,并表明自己写作此篇的目的在于“传道”。

四、文言知识点归纳

1. 通假字

- “受”通“授”,意为传授。

- “或”通“惑”,意为疑惑。

2. 古今异义词

- “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现代多指有学问的人。

- “众人”:古代泛指一般人,现代多指多数人。

- “小学”:古代指初等教育,现代指小学阶段的教育。

3. 词类活用

- “吾师道也”中“师”为名词作动词,意为“以……为师”。

- “吾从而师之”中“师”为名词作动词,意为“以……为师”。

- “而耻学于师”中“耻”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耻”。

4. 特殊句式

- 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状语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

-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重点实词解释

- 师:老师,引申为“学习”。

- 道:道理、学问。

- 业:学业、技艺。

- 惑:疑问、困惑。

- 耻:以……为耻。

- 从:跟随、跟从。

五、名句赏析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句话开篇点题,强调了学习必须有老师指导,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是对“师”的经典定义,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和意义。

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句话表达了“道在则师在”的理念,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高于身份地位。

4.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句话打破了传统的师生等级观念,体现了平等学习的思想。

六、主题思想

《师说》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尊师重道”,提倡虚心求教,反对“耻学于师”的陋习。文章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哲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七、学习建议

1. 多诵读,培养语感;

2. 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4.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

总之,《师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教育宣言,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思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