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管理网格建设实施方案】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深化、基层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优化管理结构、提高服务效率,成为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为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要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制定本《社会化管理网格建设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构建科学、高效、协同的社会化管理网格体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格局,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总体目标
以“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科技支撑、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通过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网格建设方向正确、推进有力。
2. 坚持以人为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3. 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实际,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网格管理模式,避免“一刀切”。
4. 坚持科技赋能:依托信息化手段,推动网格管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提升治理效能。
5. 坚持共建共治: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网格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实施路径
1. 网格划分与人员配置
- 根据辖区范围、人口数量、社区分布等因素,合理划分网格单元,确保每个网格责任清晰、任务明确。
- 配备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信息采集、问题上报、矛盾调解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2. 信息平台建设
- 建立统一的网格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任务分配、过程跟踪、结果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 推动与公安、民政、城管、卫健等部门的信息互通,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
3.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鼓励社区组织、物业企业、志愿者团队等积极参与网格治理,形成“网格+单位+居民”的联动模式。
- 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参与积极性。
4. 问题发现与处置机制
- 实行“发现—上报—处理—反馈”闭环管理,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响应、有效解决。
- 对于复杂疑难问题,建立多部门联合处置机制,提升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度。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网格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的推进与落实。
2. 强化经费保障
将网格建设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 健全制度规范
制定网格管理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确保网格运行规范化、制度化。
4.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网格建设的意义和成效,增强群众对网格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五、预期成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力争在一年内实现网格管理全覆盖,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同时,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网格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创新服务方式、凝聚社会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本方案的实施,将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