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老子》原文及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老子》原文及译文,这个怎么处理啊?求快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3 03:28:36

《老子》原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全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三十七章和《德经》四十四章,内容深奥,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老子》以“道”为核心,探讨宇宙的本源、万物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反对过度干预;提倡“柔弱胜刚强”,认为谦逊、包容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这些理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也对后世的哲学、宗教乃至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老子》部分章节的原文及译文,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没有名称的时候,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了名称,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常常从“无”中去观察它的奥妙;常常从“有”中去观察它的边界。这两者虽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都称为“玄”。“玄”又是极其深远的,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也就随之而来;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不善也就出现了。因此,“有”与“无”相互产生,“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跟随。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推崇贤能之人,百姓就不会争斗;不珍视稀有的财物,百姓就不会偷窃;不展示诱人的欲望,百姓的心就不会混乱。因此,圣人治理国家时,要让百姓内心空虚、吃饱肚子、削弱他们的野心、增强他们的体魄。经常让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以“无为”的方式去治理,就没有不能治理好的事情。

《老子》的语言虽简,却意蕴深远。它不仅是古代哲人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也是现代人面对纷繁复杂生活时的一种心灵指引。通过阅读《老子》,我们不仅能理解古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也能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方向。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