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故事】私塾先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私塾,名为“松风书院”。书院不大,却名声远扬。而让这所书院声名鹊起的,不是它的藏书,也不是它的建筑,而是那位年过半百的私塾先生——沈砚。
沈砚并非出身名门,幼时家境贫寒,靠邻里接济才得以入学。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年纪轻轻便能吟诗作对,文采斐然。后来,他考中秀才,本可进京赴试,但他却选择回到家乡,创办了这所私塾,教书育人。
有人说他傻,说他放着前程不图,甘愿守着几间茅屋、几个孩童;也有人说他痴,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但沈砚从不辩解,只是默默耕耘,日复一日地讲授经典,批改作业,为孩子们点灯夜读。
镇上的人都知道,沈先生最特别的地方,是他教书的方式。他不像其他先生那样死板地背诵四书五经,而是喜欢讲故事,用生动的语言将古人的智慧娓娓道来。他说:“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明理。”他常常带学生到河边散步,指着柳树说:“你看那柳条柔韧,遇风不折,做人也该如此。”
有一次,镇上来了个外乡人,是个富商,想请沈砚做他的儿子的老师。他开出丰厚的报酬,还说可以送孩子去京城读书。沈砚听后,只是淡淡一笑,说:“我只教愿意学的人,不愿为钱所动。”富商见他不为所动,便拂袖而去。
然而,正是这种清高与坚持,让沈砚赢得了更多人的敬重。许多贫寒子弟因他而有了出头之日,有的成了举人,有的进了官场,有的则成为一代文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那个在松风书院里,点燃他们心中火种的私塾先生。
多年以后,沈砚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书要读得明白,心要活得通透。”这句话,被后人刻在了书院的石碑上,流传至今。
如今,松风书院早已不在,但沈砚的故事,依旧在江南的风中回荡。人们常说,真正的传奇,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润物无声,如那春风化雨,悄然改变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