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文章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心境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视其下,亦有山猿野兽,草木居之。
> 于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视其下,亦有山猿野兽,草木居之。
> 于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两位客人跟随我走过黄泥坂。霜露已经降临,树木的叶子也全部凋落了。我的身影投在地上,抬头看见明亮的月亮,感到十分快乐,便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彼此应和。
我于是提起衣襟向上攀登,踩着险峻的岩石,拨开杂乱的草木,坐在像虎豹一样的岩石上,登上如虬龙般的山道,攀上栖息着鹘鸟的危险巢穴,低头看下面,也有山中的猿猴和野兽,在草木之间生活。
这时,山显得更高,月亮显得更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不知过了多少日子,眼前的江山已变得陌生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内心,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因外物而高兴,也不因自己而悲伤。身居朝廷高位时,会忧虑百姓;身处江湖偏远之地时,也会忧虑君王。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是忧心忡忡。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快乐呢?那一定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能和谁一同归去呢?
三、赏析
《后赤壁赋》虽是苏轼在逆境中所作,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豁达从容的精神境界。文章通过描写夜游赤壁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不仅描绘了秋夜赤壁的清冷景象,也象征着世事变迁、人生无常。苏轼在面对困境时,并未沉溺于哀怨,而是以一种淡泊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体现出他深厚的哲学修养和人生智慧。
此外,文章结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苏轼思想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精神典范。
四、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艺术的高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境,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读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篇作品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