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赏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一首极具画面感与情感深度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晨旅途中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漂泊的感慨。全诗虽仅有四句,却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堪称唐代抒情诗中的佳作。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诗题解析
“商山早行”意为在商山(位于今陕西一带)清晨出发远行。这一题目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孤独与离别的情绪。商山地处秦岭腹地,山路崎岖,环境清冷,正是旅人独行、思乡之情最浓的时刻。
二、诗意解读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征铎”是车马铃铛的声音,象征着旅程的开始。“晨起”点明时间,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客行”则表明诗人是一位游子,远离家乡。“悲故乡”三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是全诗中最著名的句子,被誉为“千古绝唱”。诗人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晨的旅途图景:
- “鸡声”点出天还未亮,鸡鸣声划破寂静;
- “茅店”是简陋的旅舍,说明旅途的艰苦;
- “月”仍挂在天边,显示夜未尽,天将明;
- “人迹”则是行人留下的足迹,暗示旅途的漫长;
- “板桥”是木桥,“霜”则点明天气寒冷,旅途艰难。
这句诗通过五个意象的并置,形成了一种空灵而冷清的画面,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孤寂与寒意。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叶”是山中的一种落叶树,叶子枯黄,随风飘落;“山路”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荒凉与遥远。“枳花”是一种白色小花,在驿站的墙上开放,显得明亮而醒目,与前句的“霜”、“月”形成对比,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旅途的短暂温暖。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杜陵”是诗人的故乡,这里借指长安或其家乡。“梦”字点出诗人此刻的思绪,他梦见故乡的池塘里,野鸭成群,景色如画。这一句由现实转至梦境,表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法归去的无奈与惆怅。
三、艺术特色
1. 意象丰富,画面感强
全诗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构建出一幅清冷、孤寂的清晨旅行图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 语言凝练,含蓄隽永
温庭筠善用白描手法,不加雕饰,却意境深远。诗句简洁,但情感深沉,耐人寻味。
3.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
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四、结语
《商山早行》虽短,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意境,是温庭筠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作。它不仅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更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读此诗,仿佛能听见那清晨的鸡鸣,看见那霜白的板桥,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