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知识点梳理)(15页)】《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所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收录于《七录斋集》中。这篇文章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述了明末苏州五位义士为反抗阉党而英勇牺牲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高尚气节和爱国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政治家。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复古,反对浮华文风,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他创办了“复社”,组织士人参与政治活动,是明末重要的思想文化人物之一。
二、写作背景
《五人墓碑记》写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正值宦官魏忠贤专权时期。当时朝政腐败,阉党横行,许多正直之士遭到迫害。五人墓碑记正是为了纪念在东林党争中被魏忠贤杀害的五位平民义士——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顺昌、顾大章。他们虽非官员,却因反抗阉党暴政而遭杀身之祸,后人将其合葬,并立碑纪念。
三、文章结构分析
本文共分为五个段落,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1. 开头引出主题
作者首先点明自己撰写此文的目的是为了纪念五位义士,并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2. 叙述五人事迹
具体讲述了五人如何因反抗阉党而被捕、受刑、最终英勇就义的过程,展现了他们的不屈精神。
3. 对比权贵与百姓
作者通过对比那些高官厚禄之人与五位普通百姓的生死抉择,突出了五人的高尚品格。
4. 揭示社会现状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表达了对正义与良知的呼唤。
5. 结尾升华主题
最后,作者以“呜呼!亦盛矣哉!”作结,既是对五人精神的赞美,也是对后世的激励。
四、重点语句解析
-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妥协、不敢抗争的失望,同时也衬托出五人坚守信念的难能可贵。
- “斯固百世之遇也。”
意思是说,这正是千百年来难得的机遇,强调五人牺牲的意义深远。
- “今虽死,其名益彰。”
表达了作者对五人虽死犹生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五、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有力
张溥善于用简短有力的句子传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2. 情感真挚动人
文中充满了对五人英雄气概的赞美,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批判,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3.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通过对比权贵与平民、生与死、名誉与气节等,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和思想深度。
六、主题思想
《五人墓碑记》通过记述五位平民义士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忠贞不屈精神的赞颂,同时揭露了明末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的社会现实。文章不仅是一篇悼念文章,更是一篇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散文。
七、学习建议
1.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
如“之”、“其”、“而”等常见虚词的用法,有助于理解文意。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意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五人的敬仰和对社会的不满。
3.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内容
了解明末的政治状况,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4. 积累经典语句
如“呜呼!亦盛矣哉!”等,可以作为写作或考试中的引用素材。
八、总结
《五人墓碑记》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散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历史文献。它通过对五位平民义士的描写,弘扬了民族气节与正义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思考。在今天,这篇文章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坚守正义,做一个有担当、有良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