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杜牧的生平。
-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杜牧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关怀意识。
-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1.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2. 文章结构的梳理与主旨把握。
3. 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 难点:
1. 对“赋”这种文体特点的理解。
2. 对杜牧“以史为鉴”思想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资料、练习题等。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杜牧生平及秦朝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房宫’是什么吗?它在历史上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示阿房宫图片或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疏通字词:结合注释,讲解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等。
3. 初步理解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分段讲解:
- 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壮丽,展现秦始皇的奢华生活。
- 揭露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揭示其灭亡的原因。
- 第三段: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警示。
2. 重点分析:
-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体现秦朝暴政下的民不聊生。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点明文章中心思想。
3. 语言赏析:
- 体会“赋”的铺陈手法,感受文章辞藻华丽、气势恢宏的特点。
- 分析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1. 小组讨论:
- 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是什么?他想表达怎样的观点?
-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以史为鉴”的理解。
2. 代表发言: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奢靡之风”,如何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2. 推荐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作品,如《赤壁》《泊秦淮》等,加深对作者风格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杜牧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以及本文所传达的历史反思精神。鼓励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关注现实,珍惜当下。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3.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以史为鉴”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阿房宫赋
一、作者:杜牧(唐代)
二、体裁:赋(铺陈、夸张、对仗)
三、内容结构:
1. 阿房宫的修建与奢华
2. 秦朝的暴政与灭亡原因
3. 历史教训与现实警示
四、主题思想:
借古讽今,警示后人应吸取历史教训,勿重蹈覆辙。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阿房宫赋》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文言文翻译方面仍需加强训练,今后应注重学生文言基础的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