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宋史及middot及孙傅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宋史及middot及孙傅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急!求解答,求此刻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6 10:00:57

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宋史及middot及孙傅传》注释答案解析译文.)】一、原文节选: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性明敏,有才略。宣和中,为太常博士。时方修《政和敕》,傅以旧典参之,多所增损,士论称之。靖康初,除礼部侍郎。金人入京师,帝出狩,傅与同列议,请立太子为帝,以安社稷。帝曰:“朕欲立之。”遂立肃王。后金人索要亲王,傅请以己代太子行,金人许之。傅至金营,不屈,卒死。

二、注释:

- 孙傅:北宋官员,字伯野,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人。

- 太常博士:官职名,掌礼乐、祭祀等事务。

- 《政和敕》:宋徽宗时期编纂的法律文献。

- 宣和:宋徽宗年号,公元1119—1125年。

- 靖康:宋钦宗年号,公元1126—1127年。

- 亲王:皇帝的兄弟或子嗣,地位尊贵。

- 出狩:古代帝王外出巡视,此处指逃亡或避难。

- 肃王:即赵枢,宋钦宗之弟,后被金人俘虏。

三、翻译: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他性格聪明机敏,有才华和谋略。在宣和年间,担任太常博士一职。当时正在修订《政和敕》,孙傅参考旧有的典章制度进行补充和修改,受到士人的称赞。靖康初年,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金兵攻入京城,皇帝被迫出逃,孙傅与同僚商议,请求立太子为帝,以稳定国家局势。皇帝说:“我想立他。”于是便立了肃王为帝。后来金人要求朝廷交出亲王,孙傅请求自己代替太子前往金营,金人同意了。孙傅到了金营,坚决不投降,最终被杀害。

四、阅读理解与解析:

1. 人物形象分析:

孙傅是一个忠诚正直、有担当的官员。面对国家危难,他敢于提出建议,甚至愿意以身殉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2. 历史背景:

靖康之变是北宋灭亡的重要事件,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文中提到的“肃王”即是在此背景下被立为帝的。

3. 语言风格:

文言文简洁凝练,用词准确,多用四字结构,如“性明敏,有才略”、“士论称之”等,体现出古文的典雅风格。

4.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孙傅的事迹,赞扬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贞不屈,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感。

五、题目示例与答案:

题目: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傅在宣和年间参与《政和敕》的修订工作,表现出他的才干。

B. 靖康初年,孙傅支持立太子为帝,以稳定朝局。

C. 金人要求朝廷交出亲王,孙傅主动请缨,代替太子前往金营。

D. 孙傅在金营中始终不屈服,最终被杀害。

答案: B

解析:

原文中“帝出狩,傅与同列议,请立太子为帝”,说明是孙傅等人建议立太子为帝,而非“支持立太子为帝”,因此B项表述不够准确。

六、总结:

《宋史·孙傅传》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文言文,通过对孙傅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现了其忠诚、智慧与气节。考生在阅读时应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才能更好地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题。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