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注释和赏析】一、原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山中,一天,他在林中走,忽见一只老虎,他慌了,逃进一座庙里,老虎也跟了进来,只见庙里供着一个“伏虎”神像,那老虎看见了,就伏在地上,不敢动了。后来,他又走到一个地方,遇到一个和尚,和尚告诉他:“你遇的是‘镇山之虎’。”我那时似乎也是这样,被这“伏虎”吓住了,不敢再往深处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一所。我不知道是否因为,我读过书,所以必须进书塾,或者是因为我太调皮,必须让我规矩一点。总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我的母亲和许多大人,都以为这是对的。
我不知道怎样地过日子,但总觉得非常无聊。每天早晨,先生总是先点名,然后叫我们读课文。先生的书桌很大,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还有几支毛笔和砚台。他的脸很严肃,说话时声音很低,仿佛怕惊动了什么。我们这些学生,坐在他面前,只能默默地看书,不敢乱动。
有一次,我偷偷地在书包里放了一只小虫子,想看看先生会不会发现。结果,那只虫子爬到了先生的桌子上,被他发现了。他没有生气,只是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说:“不要打扰它。”我当时觉得,先生虽然严厉,但也有温柔的一面。
后来,我渐渐地习惯了书塾的生活,也开始喜欢上了读书。虽然书本枯燥无味,但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道理。我开始明白,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内心。
现在,我已经长大成人,回想起童年时的百草园和书塾生活,心中充满了怀念。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那些与自然为伴的时光,以及那段虽苦却充满意义的学习经历,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二、注释
- 百草园:鲁迅童年时期玩耍的地方,象征着自由与自然。
- 三味书屋:鲁迅少年时期就读的私塾,代表传统教育的严格与压抑。
- 何首乌:一种中药材,传说其根可延年益寿。
- 覆盆子:一种水果,味道酸甜,常用于制作果酱。
- 伏虎:指庙中供奉的“伏虎神像”,寓意镇压猛兽。
- 书塾:古代私塾,是封建社会中儿童接受教育的场所。
三、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经典作品,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两个重要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展现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与对成长过程的深刻思考。
文章开头通过对百草园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自然世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童真的向往。而随后转入三味书屋,通过描写书塾生活的单调与压抑,反映了旧式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然而,在这种压抑中,作者并未完全否定书塾的意义,反而在结尾处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成长的接纳。
整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教育制度的反思,体现了鲁迅对人性、教育与社会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个人记忆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启蒙与自我认知的文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