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迥是什么意思】“天高地迥”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原文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登高望远时,对天地辽阔、宇宙无垠的感慨,以及人生短暂、盛衰有定的哲理思考。
那么,“天高地迥”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面来看,“天高”指的是天空广阔无边,“地迥”则是指大地辽远深远。合起来,“天高地迥”形容的是天地广大、辽阔无边的景象。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引申为心境开阔、思绪悠远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天高地迥”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它往往与人对自然、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古诗词中,当诗人登上高山、远望江海时,往往会用“天高地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豁达或感慨。
此外,在现代语境中,“天高地迥”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胸怀宽广、志向远大。它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天高地迥”虽然常见于古文和诗词,但在日常口语中并不常用。它的使用场合多为书面语或文学性的表达,因此在写作中如果想要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可以适当引用这一成语。
总之,“天高地迥”是一个富有意境的成语,既描绘了自然的壮美,也寄托了人类对生命和宇宙的思索。理解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古典文学,也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时,拥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