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小班语言活动:哗啦啦,下雨了)】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听觉和视觉感受,激发幼儿对下雨天气的兴趣。
2. 引导幼儿理解“哗啦啦”这一拟声词的含义,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下雨的情景。
3.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二、活动准备:
1. 雨天背景图片或视频(如雨滴落下、水洼、伞等)。
2. 雨声录音或播放器。
3. 各种雨具的实物或图片(如雨伞、雨靴、雨衣等)。
4. 幼儿每人一张画纸和彩笔。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下雨天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下雨了”。接着播放雨声录音,让幼儿闭上眼睛仔细听,然后说说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哗啦啦”的声音,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讲述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如:“今天早上,天空下起了大雨,‘哗啦啦’,雨点打在树叶上,打在屋顶上,也打在小动物们的身上。”边讲边配合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3. 互动讨论(7分钟)
教师提问:“下雨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我想撑伞出去玩”、“我想踩水坑”等。同时引导幼儿用“哗啦啦”来描述下雨的声音。
4. 创作绘画(10分钟)
请幼儿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下雨天。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用颜色和线条表现雨滴、雨伞、房子等元素。完成后,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5. 总结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表扬幼儿的积极参与。最后,带领幼儿一起学唱简单的儿歌《下雨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四、活动延伸:
1.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雨天”主题的拼图、积木等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雨天的场景。
2. 鼓励家长在雨天带孩子外出散步,观察雨中的自然景象,并与孩子分享感受。
五、活动反思:
本次语言活动以“下雨”为主题,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和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活动中注重幼儿的参与感和表达欲望,整体效果良好。今后可结合更多生活情境,拓展幼儿的语言表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