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课件-风向和风速PPT-附教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风向与风速是学生认识天气现象的重要内容。本课以“风向和风速”为主题,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实验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风的基本知识,掌握测量风向和风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认识风向和风速的概念。
- 学会使用简易工具(如风向标、风速计)进行风向和风速的测量。
- 能够描述风的方向和强度,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增强环保意识,理解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风向和风速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 难点:如何准确判断风向和估算风速。
三、教学准备
- 教具:风向标模型、风速计模型、风铃、风向图、风速表、多媒体课件等。
- 学生材料:记录表、铅笔、直尺、彩色笔等。
- 实验场地:教室或操场(视天气情况而定)。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风的视频或展示几张风吹动树叶、旗帜、风筝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问:
- “你有没有注意到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
- “风有时轻轻吹,有时猛烈地吹,这说明风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两个基本特征:方向和大小。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风向:风从哪个方向吹来,就叫什么方向的风。通常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也可细分东南、东北等。
- 风速:表示风的强弱,常用单位为米/秒或公里/小时。
教师结合PPT展示风向标和风速计的结构图,讲解其工作原理。
3. 实践活动(20分钟)
活动一:制作简易风向标
- 步骤:用纸板剪出箭头形状,固定在吸管或木棍上,插在瓶盖中,放在户外。
- 观察并记录风向变化。
活动二:体验风速
- 用扇子快速扇动,感受不同的风力。
- 用风速计测量风速,记录数据。
活动三:小组讨论
- 分组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风向和风速对生活的影响。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风向和风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5. 作业布置
- 完成课堂记录表,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风》。
- 观察家中或校园内的风向变化,记录一周的风向和风速。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风速的估计还不够准确,今后可加强相关练习和指导。
六、附教案
| 教学环节 | 时间 | 教学内容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
| 导入新课 | 5分钟 | 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 | 展示图片、提问 | 观察、思考、回答 |
| 新知讲解 | 10分钟 | 讲解风向与风速概念 | PPT展示、讲解 | 听讲、记笔记 |
| 实践活动 | 20分钟 | 制作风向标、体验风速 | 指导操作、巡视辅导 |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
| 总结提升 | 5分钟 | 回顾知识点,总结学习成果 | 提问、归纳 | 回答问题、总结收获 |
| 作业布置 | 5分钟 | 布置课后任务 | 明确要求 | 记录任务 |
七、教学资源
-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X单元相关内容。
- 风向标、风速计实物或模型。
- 多媒体课件(含动画演示、图片、视频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风向和风速的基础知识,还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天气与气候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