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4《买东西的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购物的基本常识,掌握识别商品信息、辨别商品真伪的方法,学会合理消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辨别能力和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了解商品标签信息,学会识别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关键信息;掌握基本的购物技巧。
- 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面对各种促销手段时能保持清醒判断,避免被误导或欺骗。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购物场景图片、商品包装实物或图片、相关案例视频或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提前观察家中或超市的商品包装,记录一些常见的商品信息。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在超市购物”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买错东西、买到假货的情况?”
提问:
- “你觉得购物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你有没有因为看错了标签而买错东西?”
通过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课题《买东西的学问》。
2. 新课讲授(15分钟)
(1)认识商品标签
展示几种常见商品的包装,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上面的信息:
-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 生产厂家
- 成分表
- 使用说明
- 食品安全标志、质量认证标志等
(2)辨识真假商品
通过对比真实商品与仿冒品的图片,讲解如何通过外观、包装、价格、品牌标识等来辨别商品真伪。
(3)购物小技巧
- 看清价格,注意是否有折扣陷阱
- 不轻信广告宣传,多比较几家
- 购买食品要关注保质期
- 保留购物小票,便于维权
3. 情境模拟(10分钟)
设置一个“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顾客,根据提供的购物清单选择合适的商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情境,如:
- “我要买一包牛奶,但货架上有两个牌子,怎么选?”
- “我看到一个打折的零食,但价格特别低,是不是有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4. 小组讨论(8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如果你在超市发现商品过期了,应该怎么办?
- 如果商家不提供发票,你能维权吗?
- 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聪明购物’?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
5. 总结提升(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买东西不仅要看价格,更要看质量、看标签、看来源”,鼓励学生做一个有智慧的消费者。
五、作业布置:
- 观察家里的商品包装,写出三种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 和家长一起逛一次超市,记录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板书设计:
```
买东西的学问
一、看标签
- 生产日期、保质期
- 厂家信息、成分
二、辨真假
- 包装、价格、品牌
三、巧购物
- 理性消费、保留凭证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购物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