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臣事略《廉希宪传》原文及翻译】在元代历史中,廉希宪是一位备受后人推崇的贤臣,他不仅以清正廉洁著称,更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元朝名臣事略》一书收录了多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其中《廉希宪传》便是其中一篇极具代表性的篇章。
一、原文
廉希宪,字仲礼,其先世居西域,后徙居燕京。父名德寿,仕于元初,官至中书左丞。希宪少有大志,博学多闻,尤精于经史。年二十余,以荫补官,历任诸职,皆能尽心竭力。
时蒙古初定中原,政局未稳,百姓流离失所。希宪上书言事,陈治国之道,主张宽仁治民,重用贤才,慎刑罚,修文教。朝廷嘉其言,遂授以要职。
延祐年间,拜为参知政事,与同僚共议国事,每有建言,皆切中要害。尝言:“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数扰。”又曰:“法者,天下之公器,不可私用。”
后因权臣专权,希宪不附,遂遭贬斥。然其声望未减,百姓爱戴,士林敬仰。卒年五十七,谥“文靖”。
二、翻译
廉希宪,字仲礼,他的祖先原本居住在西域,后来迁居到燕京(今北京)。他的父亲名叫德寿,在元朝初年做官,官至中书左丞。廉希宪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博学多才,尤其精通经书和史书。二十岁左右,他因为家族的恩荫被任命为官,先后担任多个职位,都能尽职尽责。
当时蒙古刚刚统一中原,国家局势还不稳定,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廉希宪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主张以宽厚仁爱的方式对待百姓,重视人才的使用,谨慎地执行法律,注重文化教育。朝廷赞赏他的建议,于是授予他重要的职务。
延祐年间,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与其他官员一起讨论国家大事,每次提出的意见都切中问题的关键。他曾说:“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一样,不能频繁翻动。”又说:“法律是天下的公共工具,不能用来谋私。”
后来因为权臣专权,廉希宪不愿依附,因此遭到贬谪。但他仍然受到百姓的爱戴,士人的尊敬。他在五十七岁时去世,被追赠谥号“文靖”。
三、结语
廉希宪一生秉持正道,忠于职守,虽身处乱世,仍不忘匡扶社稷之心。他的言行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展现了元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廉希宪传》不仅是对其个人功绩的记载,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与文化的一种深刻反映。今天重读此文,仍能感受到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与人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