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翻译+词类活用】《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长篇抒情诗之一。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研究古代文化、思想和语言的重要文献。本文将为大家提供《离骚》的原文、白话翻译以及其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作品。
一、《离骚》原文(节选)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江潭、行吟泽畔,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二、白话翻译
> 我是古帝高阳的后裔啊,我的父亲叫伯庸。
> 在摄提星照耀的孟春月里,我出生在庚寅这一天。
> 父亲观察我出生时的天象,给我取名叫“正则”,字为“灵均”。
> 我天生就具备美好的品德,再加上修养和才能。
> 我披上江边的香草和幽兰,佩戴着秋天的香花。
> 在江边行走吟诵,面容憔悴,形体枯瘦。
> 一位渔夫看见我,问我:“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
> 天下都混浊唯我清白,众人都醉唯我清醒,因此被流放了。
三、词类活用分析
在《离骚》中,屈原运用了丰富的语言技巧,其中包括许多词类活用的现象,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名词作动词
- “扈江离与辟芷兮”
“扈”本为名词,意为“披戴”,此处作动词,表示“披戴江离和辟芷”。
- “纫秋兰以为佩”
“纫”原为名词,意为“丝线”,此处作动词,表示“编织”。
2. 形容词作动词
-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纷”原为形容词,意为“多”,在此作动词,表示“充满、富有”。
-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憔悴”“枯槁”均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变得憔悴”“变得枯瘦”。
3. 使动用法
- “肇锡余以嘉名”
“锡”意为“赐予”,这里是使动用法,即“赐给我好的名字”。
- “是以见放”
“见”为被动标志,表示“被放逐”,属于被动句式。
4. 意动用法
- “举世皆浊我独清”
“清”本为形容词,此处作意动用法,表示“认为……是清白的”。
- “众人皆醉我独醒”
“醒”同样为意动用法,表示“认为……是清醒的”。
四、总结
《离骚》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倾诉,更是一部反映楚国社会现实与士人精神追求的史诗性作品。通过对其原文、翻译及词类活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语言艺术与思想内涵。对于学习古文的学生来说,《离骚》既是挑战,也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如需完整版《离骚》原文及详细注释,可参考教材或相关古籍资料。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