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龙《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是南宋末年抗元名将陈文龙在被元军俘虏后,写给弟弟的一首诗。全诗情感沉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的悲愤、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一、原文
>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 陈文龙
> 寸心原不为君王,
> 岂料孤忠竟自伤。
> 风雨飘摇山河碎,
> 江湖浩荡梦魂长。
> 羁囚未肯低头去,
> 忠义何曾负国亡。
> 但使丹心留故土,
> 不须泪洒别离场。
二、字词解释与翻译
1. 寸心:微小的心意,指自己的一片忠心。
2. 孤忠:独自坚持的忠诚,这里指陈文龙在国难当头时的坚守。
3. 风雨飘摇:比喻国家动荡不安。
4. 江湖浩荡:指广阔的天地或人生道路。
5. 羁囚:被拘禁的囚徒。
6. 丹心:赤诚的心,象征忠诚。
译文:
我的一片忠心原本不是为了君王,
却没想到这份孤直的忠诚竟带来如此悲伤。
风雨飘摇中,山河破碎,
江湖广阔,梦魂却久久不能归乡。
即使被囚禁,我也不会低头认输,
忠诚与道义从未辜负国家的灭亡。
只要这颗赤诚之心能留在故土,
就不必在离别之时泪洒当场。
三、诗歌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陈文龙作为一位爱国志士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诗中“寸心原不为君王”一句,表现出他并非为了个人功名而战,而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责任感。这种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尤为可贵。
“风雨飘摇山河碎”描绘了南宋末年的动荡局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国之情。“羁囚未肯低头去”则表现了他在面对敌人时的顽强意志,体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虽短,却情感深沉,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弘扬。
四、阅读理解题(示例)
1. 诗中“寸心原不为君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并非为了个人功名或君主而战,而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
2. “羁囚未肯低头去”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反映了诗人坚强不屈、宁死不降的民族气节。
3.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陈文龙的思想境界。
答:陈文龙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忠义,不畏强敌,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五、结语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不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更是一位英雄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忠臣在逆境中的坚定与勇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定。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陈文龙的生平事迹,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精神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