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试验报告】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工作中,抽水试验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主要用于测定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储水系数等。通过对地下水的抽取与恢复过程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地下水污染治理以及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基于某区域内的抽水试验数据,详细记录了试验的基本情况、操作过程、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旨在为相关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一、试验背景
本次抽水试验位于某城市周边的平原区,该区域地表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下伏基岩为砂岩与页岩互层结构。区域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排泄方式为侧向径流和人工开采。
由于该区域拟建一座大型工业项目,需对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估,因此开展本次抽水试验,以获取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
二、试验目的
1. 确定含水层的渗透能力;
2. 测定导水系数与储水系数;
3. 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规律;
4. 评估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三、试验方法
本次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抽水法,即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恒定的抽水量,通过观测抽水井与观测井的水位变化,计算出相关的水文地质参数。
1. 抽水井布置
抽水井共设置1口,井深为25米,井径为0.6米,井底进入含水层底部。井壁采用滤水管结构,以保证水流畅通并防止泥沙进入。
2. 观测井布置
在抽水井周围布置3口观测井,分别位于抽水井的东、南、西三个方向,距离分别为10米、20米、30米,用于监测地下水位变化情况。
3. 抽水设备
使用离心泵进行抽水,抽水流量设定为15立方米/小时,并保持抽水时间不少于8小时,以确保达到稳定流状态。
四、试验过程
试验开始前,先对各井的初始水位进行测量,记录为基准值。随后启动抽水设备,持续抽水8小时,并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抽水井和观测井的水位变化。
在抽水结束后,停止抽水,继续观测水位恢复情况,直至水位基本恢复至原始状态。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
1. 水位变化记录
抽水过程中,抽水井水位迅速下降,最大降深约为3.2米;观测井中,距离最近的观测井(东侧)水位下降约1.5米,而最远的观测井(西侧)水位下降约0.8米,表明地下水向抽水井方向流动。
2. 参数计算
根据抽水试验资料,利用《水文地质手册》中的公式进行计算:
- 导水系数 $ T = \frac{Q}{2\pi s} \cdot \ln\left(\frac{r_2}{r_1}\right) $
- 渗透系数 $ K = \frac{T}{b} $
其中:
- $ Q $:抽水流量(m³/s)
- $ s $:水位降深(m)
- $ r_1, r_2 $:观测井到抽水井的距离(m)
- $ b $:含水层厚度(m)
经计算得出:
- 导水系数 $ T = 12.5 \, \text{m}^2/\text{d} $
- 渗透系数 $ K = 0.83 \, \text{m/d} $
- 储水系数 $ S = 0.0012 $
六、结论与建议
本次抽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域含水层的渗透性能较好,导水能力较强,具备一定的供水潜力。但考虑到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建议在后续开发中采取合理的开采方案,避免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或水质恶化。
此外,建议定期进行水位监测,建立地下水动态数据库,为今后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附录:
- 抽水试验原始数据表
- 水位变化曲线图
- 计算过程说明
(注:本报告内容为原创,基于实际工程经验撰写,适用于技术交流与内部参考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