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一、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于1927年出版的哲学著作,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作品之一。该书试图重新思考“存在”这一哲学核心问题,挑战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理解,尤其是从柏拉图到康德以来的本体论传统。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过于关注“存在者”(即具体事物),而忽视了“存在”本身。他提出,“存在”不是一种实体或属性,而是一种“被揭示的方式”。在书中,他通过分析人的存在方式——“此在”(Dasein)来探讨“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追问“存在”,是因为人具有“向死而生”的特性,这种有限性使人类能够真正地理解存在的意义。
此外,《存在与时间》还涉及时间、语言、世界结构等概念,强调现象学方法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直接经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虽然这本书在出版后引起了广泛讨论,并对后来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其语言晦涩、结构复杂,也常被认为难以理解。
二、关键内容对比表
概念 | 含义 | 海德格尔的观点 |
存在 | “存在”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被揭示的方式” | 强调“存在”应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而非仅仅研究“存在者” |
此在(Dasein) | 人的存在方式 | 人类是唯一能追问“存在”的存在者,因其具有“向死而生”的特性 |
时间 | 不是线性的、客观的,而是与存在紧密相关 | 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结构,是理解存在的基础 |
语言 | 是存在的家园 |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揭示存在的媒介 |
世界 | 不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现实 | 世界是“此在”所处的背景,是被理解的结构 |
现象学方法 | 通过直观体验理解事物本质 | 反对抽象逻辑推理,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
哲学传统 | 被视为对“存在”的遗忘 | 批判从柏拉图到康德的传统哲学,认为它们未能真正面对“存在” |
三、结语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哲学著作,它不仅重新定义了“存在”的哲学地位,也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方向。尽管其语言繁复、结构复杂,但其思想对于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时间的意义以及语言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对于哲学爱好者而言,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经典之作。
以上就是【存在与时间】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