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辛弃疾破阵子教案,快截止了,麻烦给个答案吧!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7 09:30:1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豪迈气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醉里挑灯看剑”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会全词豪放激昂的情感基调。

- 难点:把握作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理解“可怜白发生”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辛弃疾生平,初步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元夕》等,引出《破阵子》这首词。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兴趣:“你认为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感知: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2. 疏通文意:结合注释,逐句讲解词义,重点解释“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等词语。

3. 初探情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是激昂、悲壮,还是无奈?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意象分析:

- “醉里挑灯看剑”:表现词人内心的不平静,借酒消愁,却依然心系战场。

- “梦回吹角连营”:描绘了军营生活的情景,反映出他对军旅生活的向往。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展现将士们在战前的豪情与团结。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典故和比喻,增强画面感和气势。

2. 情感探究:

- 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出词人的报国理想。

- “可怜白发生”则是全词情感的转折点,表现出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凉。

3.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豪迈与悲凉的对比。

- 典故运用:如“的卢”“霹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 情感递进:由豪放到沉郁,层层深入。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报国”与“理想”?

2. 比较阅读:将本词与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其风格变化。

3. 写作练习:请学生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表达对辛弃疾的理解与敬佩。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辛弃疾虽身处逆境,仍心系国家,其精神值得后人学习。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关注文学背后的历史与情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可怜白发生”的理解。

3. 预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如《清平乐·村居》,做好课堂交流准备。

六、板书设计:

```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意象: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情感:豪情壮志 → 理想落空

主题: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风格:豪放中见悲凉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了辛弃疾词中的情感与思想。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历史背景材料,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