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高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范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高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范文,卡了好久了,麻烦给点思路啊!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2 00:18:08

高二语文《归园田居》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学习诗歌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朴素自然的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语言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与理想追求的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归隐情怀与对自然的向往,把握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基调。

- 难点:

分析诗中“归园田”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作者的精神世界,理解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音频朗读材料。

-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查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展示一幅田园风光图,提问:“你心中理想的居住环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位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选择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与节奏。

2. 疏通字词:

解释重点词语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整体感知:

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天性与世俗的冲突,感受他对自然的向往。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分析“尘网”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悔恨。

- 第三段: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讨论“返自然”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出现的自然意象(如“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等),分析这些意象如何体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3. 语言特色:

指出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体现了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对比陶渊明其他作品(如《饮酒》《桃花源记》),进一步体会其归隐思想的一致性。

2.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有‘归园田’的愿望?为什么?”

3. 情感共鸣: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理想生活”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教师总结:

陶渊明通过《归园田居》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展现了他高洁的人格与独立的精神追求。

2. 学生总结:

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鼓励他们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全诗。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归园田”》,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对“归隐”或“理想生活”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一、情感主线:

向往自然 → 厌恶官场 → 回归田园

二、意象分析:

草屋、榆柳、桃李、鸡鸣…… → 田园之乐

三、语言风格:

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四、现实意义:

追求心灵自由,坚守人格尊严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归隐情怀与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但在时间分配上仍需优化,以更好地兼顾深度与广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