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公开课《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韩愈在《师说》中所表达的“从师”观点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
-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文语感。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者写作目的与思想内涵。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尊师重道”的现代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 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的良好品质。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师生关系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 理解作者关于“师道”“从师”“择师”等观点。
- 难点:
- 分析韩愈批判“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的深层原因。
- 理解“圣人无常师”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韩愈的相关背景资料,完成课前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 展示古代教师形象图或“尊师重道”相关的名言警句,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老师’?你有没有遇到过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师”的意义。
2. 作者介绍(5分钟)
- 简要介绍韩愈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
- 说明本文写作背景:唐代科举制度下,士大夫阶层轻视师道,韩愈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初步把握内容大意。
第二课时:文本精读与深入探讨
1. 字词讲解(15分钟)
- 重点讲解“师”“道”“耻”“惑”“其”“之”等关键词。
- 分析“之”“乎”“者”“也”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 讲解“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等重点句子。
2. 内容分析(20分钟)
- 分组讨论:韩愈认为“师”的作用是什么?他如何评价“士大夫之族”?
-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章内容,总结作者的观点。
- 对比“圣人无常师”与“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学无止境”的思想。
3. 情感升华(10分钟)
-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尊师重道”的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课堂小结
1. 拓展阅读(10分钟)
- 阅读《劝学》《论语》中有关“师”“学”的片段,比较不同作品的思想异同。
- 阅读现代文章,如《我的老师》,对比古今对“师”的理解。
2.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师道尊严”“学贵有疑”等核心思想。
-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师”的理解或你最敬重的一位老师。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结合自身经历谈对“师道”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师说》的思想内涵,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现实情境,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用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勇于质疑。
六、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与初读
2. 文本精读
3. 拓展延伸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常见模板,注重教学逻辑与学生参与度,符合语文教学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