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除法教学实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有余数的除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本质,还为后续学习分数、小数以及更复杂的运算打下基础。本节课以“有余数除法”为主题,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在操作与思考中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导入课题:老师拿出15个苹果,问:“如果每个小朋友分3个苹果,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还剩几个?”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有的说5个,有的说还有剩余。教师顺势引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小棒或圆片,要求他们按照指定的数量平均分配,并记录下结果。例如,一组拿到7根小棒,每人分2根,问能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到除法中“不够分”的情况,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通过展示多个实例,如:10 ÷ 3 = 3 余 1;14 ÷ 4 = 3 余 2 等,学生发现余数总是小于除数。教师进一步解释:“余数是不能再被除数整除的部分,它必须比除数小,否则还可以继续分下去。”
为了加深理解,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题。首先是基础题,如:17 ÷ 5 = ? 余 ?;然后是应用题,如:“一盒彩笔有28支,每6支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支?”最后是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并解答,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提问、讨论、操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课后,教师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的物品(如糖果、玩具等)模拟有余数的除法,记录下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尝试写出相应的算式。这一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基本知识,更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这种探究精神和实践意识将成为他们持续进步的重要动力。